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贵族玩家”马伯骞:身价过亿比赛不敌毛不易,夺得亚军却遭质疑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9   浏览次数:138

1、

马伯骞家里穷得只剩豪宅了。

他曾经在节目中公开过自己的一栋5亿豪宅,房子豪华得像个外星人基地。

美国广播公司ABC还曾租用这栋房子,用作美剧《摩登家庭》的场景。

邻居看马伯骞一家就像看怪人,因为方圆几百里都没人房子像他家这样:

建在洛杉矶帕萨迪纳半山腰,用山体做墙体,房顶跟山林齐平,有时他还能看到小鹿从房顶天窗跳过去。

不过这种怪房子也侧面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马伯骞家里很有钱。只有有钱人才能玩得起这种风格独特的豪宅。

而像这种造型怪异的房子,马伯骞家里多的是。

有次他参加生活观察类节目,节目组拍到他从一个隐藏在树林间的小木屋醒来,范丞丞看到后都酸的不行。

马伯骞家房子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他有个著名建筑师父亲马清运。

马清运是美国加州大学首位华人院长,曾参与过中国很多著名建筑设计,比如北京央视大厦和北京cba核心区。如今是美国建筑师协会设计总监。

马伯骞的所有豪宅几乎都是由父亲亲自设计的;所以这些房子不仅价值高,风格也一个比一个怪异。

其实除了房子,马伯骞最值得说的是他的世代北京。

母亲跟父亲都出自清华大学;外公是中国首位女排教练,外婆是中国女篮队员。

(马伯骞外公外婆)

(马伯骞母亲李守宁)

所以只要一翻马伯骞族谱,满眼看到的就都是根正苗红正气凛然。

在这种家世背景下马伯骞也被培养成一个温和有礼貌的人。

他明明有亿万财产不去继承,却偏偏学唱歌跳舞,还曾跑去陈凯歌剧组端茶倒水。

参加歌唱选秀身上没有丝毫纨绔气息,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马伯骞曾解释过弃家产从艺的缘由,他说自己一路走的太顺,所以想打破舒适圈,挑战一些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我们看到的马伯骞永远不骄不躁,诚诚恳恳地在做自己的事。

2、

从小生活在美国的马伯骞,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美国人的恶意。

十多年前他曾参加好莱坞大片《移动迷宫》的选角。

这部作品改编自詹姆斯·达什纳的反乌托邦科幻三部曲,片中有个亚裔角色名叫米诺,是该片的关键人物之一。

马伯骞当时想从事演艺行业,于是主动参加该角色试镜。

在经历了十多轮淘汰后,只剩他跟一个美籍韩裔演员李基弘走到最后。

李基弘跟马伯骞相比颜值差了很多,所以当时马伯骞觉得自己胜出几率很大。

结果片方却单独把他拉出来说:我们不能选你,因为你眼睛太大,不符合亚裔标准。

马伯骞当时因为这句话直接跟片方爆粗口,因为他觉得这种选角标准很畸形,同时也是对亚裔的歧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西方国家一直对亚洲人外貌存在偏见,认为亚裔都是扁平面孔、眯眯眼。

以至于在国际上有人想讽刺亚裔,都会做出眯眯眼的表情。

马伯骞此前一直不知道,但经过此事后他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

虽然后来电影上映那名韩裔演员表现不错,但却无法掩盖片方用眯眯眼作为亚裔演员标准的荒唐行为。

如今马伯骞不远万里跑来中国参加选秀,或许就包含着对西方偏见的痛恨之情。

所以马伯骞的三观和立场都特别正。

虽然他拥有美国国籍,但这个国籍是出生以来就有的。

何况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人在乎他眼睛是大是小。

对于中国他其实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中国成立70周年他还跟众星一起庆贺过。

3、

2017年《明日之子》宣布毛不易夺冠时,马伯骞最伤心的不是自己技不如人,而是毛不易赛前说的那句话:

如果我这样都能得冠军,那这个比赛得有多烂?

身价亿万的富二代比不过护理出身的打工人,这是马伯骞身上最不堪回首的现实。

其实赛前就有很多人说有黑幕,而且不止观众说,连薛之谦、华晨宇也用行动表示过。

而刚参赛就被扒出富二代背景的马伯骞,自然而然就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他虽然出身于不太靠谱的哇唧唧哇,但却在比赛时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因此他被说成了哇唧唧哇的亲儿子、《明日之子》的皇族。

但是有谁能想到:马伯骞参加这次比赛时仅有过一年的专业培训?

他在音乐上没有特别突出的天赋,全凭兴趣走上音乐路。

最后能够获得亚军,靠的是所有粉丝对他的支持和喜爱。

毛不易跟他不同;虽然两者都非专业歌手,但毛不易多出了一份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这种能力别说马伯骞,就是专业歌手也不一定具备。

试问现在乐坛有几个同龄人能写出《消愁》、《像我这样的人》这种含义深刻的歌词?

毛不易能做到,说明他对作词写歌有天赋。

但马伯骞不一样,他从小生活在富二代家庭,一直无忧无虑没有烦恼。

他的好友周震南曾说:马伯骞是个什么都会信的人,特别单纯。

马伯骞单纯就是因为路走的太顺;你让他“消愁”,他每天都过得快乐,哪来的忧愁?

歌手要写出东西必须有底层的磨炼;这也是身为富二代的马伯骞比不过毛不易的根本原因。

但明明可以坐拥亿万家产,却跑出来当歌手。马伯骞的为人其实也值得被尊敬。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