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把《误杀2》和19年前的原版《迫在眉梢》对比,差别就出来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6   浏览次数:140

2019年,《误杀》上映,成为了当年贺岁档的票房黑马。

两年后《误杀2》上映,促使全国票房触底反弹,打响贺岁档第一炮。

成为国庆档之后2个月来首部单日破亿的电影。

“翻拍必扑街”的魔咒,放在“误杀”系列上似乎并不成立。

《误杀》翻拍自2015年的《误杀瞒天记》。

《误杀2》并不是《误杀1》的延续,只是继续沿用肖央和同样的团队,讲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它翻拍自2002年由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犯罪电影《迫在眉梢》。

《误杀1》之于《误杀瞒天记》的改动并不算大。

但《误杀2》之于《迫在眉梢》的改动可以用“大刀阔斧”来形容。

《误杀2》到底质量如何?

作为看过两个版本的我,最有发言权。

接下来我会详细对比这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相信你们看完之后,心中自有答案。

两部电影,讲着同一件事:

一个父亲,可以为孩子付出什么?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约翰,是一名在工厂里卖命工作的工人。

每天睁眼,一地鸡毛。

为了养家糊口,两夫妻感情日渐淡漠而导致婚姻濒临破裂。

肖央饰演的林日朗,是一名不得志的编剧。

写出来的剧本被甲方多次退回修改。

林日朗比约翰要好一点,起码跟老婆孩子其乐融融。

但身为底层的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当风险来临之际,他们毫无招架之力。

约翰的儿子突然在棒球上晕倒;

林日朗的儿子小虫踢进关键一球后倒在了球场。

送医院得知,儿子的心脏出现了问题,只有进行心脏移植才能保住性命。

很快,约翰和林日朗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高额的治疗费用。

《药神》诚不欺我,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当所有努力都无功而返时,约翰和林日朗只能铤而走险,持枪闯进急诊室,绑架医护人员和病人做人质,要求院方立刻为儿子动手术。

至此,两部电影的故事起因都是相似的,但之后的故事走向,就完全不一样了。

《迫在眉梢》采用了最传统的叙事手法:

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按部就班。

而《误杀2》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砍掉了原版前面交代家庭日常情况的40分钟。

第一幕直接给观众呈现林日朗如何控制急诊室,绑架医护人员和病人。

这样的改动,直接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让观众急切想知道,林日朗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

原版里也有一条记者的线,但跟主角约翰没有直接的对手戏。

在《误杀2》里不但把这个记者的性别从男性改为女性李安琪,还大幅增加了她的戏份,并且设计了一段她跟林日朗的往事,为之后她的转变埋下伏笔。

起初,她未经警察允许冒险进入医院采访林日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抢新闻头条。

观众跟随着李安琪的视角,慢慢了解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在查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变成了一个勇于揭露真相的良心媒体人。

主题的更改,是《误杀2》相较于原版做出的最大改动。

原版约翰的儿子没法完成手术,在于美国医保制度的不完善。

保险公司和医院狼狈为奸,本该出生就进行的体检没做,不然约翰儿子的问题是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的。

如今高昂的手术费用远远超过约翰的医疗保险范围。

约翰和医院几经沟通未果,医院主管决定把他们从等待移植者的名单中剔除。

这才迫使约翰不得不挑战法律和道德,对医院下手。

陈思诚的“误杀”系列是主打悬疑反转的,原版平铺直叙的剧情不太适合照搬,必须要为它注入“误杀”系列的基因。

《误杀2》里的林日朗同样面对巨额医疗费束手无策。

但胜在有适配儿子的心脏可以进行移植。

林日朗去借高利贷,好不容易把手术费凑齐。

结果到了医院被告知心脏没了。

原来,盯上这颗心脏的,还有另一位身居高位的父亲。

到这里,故事的主题就从原来的批判美国医保制度的不完善,变成了对特权阶层的叩问。

电影借医院的一个人质,说出了那句总结性的发言: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

这句话与《误杀1》的那句“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跟《误杀1》的故事不同,但两部电影的主题一脉相承。

都是个人反抗体制,底层小人物对权贵的呐喊,普通人艰难追求朴素公义,不惜牺牲自己揭露黑暗真相。

把主角设计成普通人,让观众有代入感。

让他以非常规的方法去完成一件蚍蜉撼树的事情,观众会看得很过瘾。

这在《误杀1》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利用影迷的身份制造不在场证明瞒天过海,还把高高在上的特权阶层拉下马。

到了第二部,爽中还带有虐。

林日朗的处境比李维杰还要艰难,他甚至要把自己作为计划的一部分,才能完成最后的“误杀”大戏。

《迫在眉梢》的约翰想做却没做的事,《误杀2》的林日朗做到了。

无计可施的约翰,想通过自杀把心脏给儿子。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直以为开头的车祸是故意的,结果是意外。

而这名死者的心脏刚好就跟约翰儿子匹配。

故事的结局也因此变成了一个Happy ending。

儿子有了这颗心脏,重获新生。

约翰也因为他的犯罪行为得到了惩罚。

如果最后约翰牺牲,是可以增加这部电影的悲剧色彩和深度的。

电影的结局,用现在的眼光看,多少有点“政治正确”的味道(主角是黑人)。

而现实是好人往往被逼得走投无路。

《误杀2》的最后,林日朗发现,想要这颗心脏的是市长。

他第一次发现,原来二楼还有一个VIP房间,哪怕外面动静再大,这里边也能丛容地进行手术。

他千辛万苦寻找的心脏,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

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得知医院二楼原来还有这种特殊房间。

市长没想到他靠权力夺取的心脏,无形中等于“误杀”了一个林日朗的儿子小虫。

林日朗自知plan A已经失败,剩下只有一个plan B可用。

他要市长配合自己完成这场戏的大结局。

他要让警察以为自己要杀市长,诱导警察“误杀”自己。

这样,自己的心脏就能为儿子所用。

有人说成年人的心脏移植到小孩子身上是个bug。

其实不然,心脏的移植跟年龄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跟体重有关,体重相差在25%左右,理论上就可以做移植。

因此,《误杀2》的结局,理论上可以达到。

很多人觉得续集没有误杀却叫“误杀”是蹭热度。

其实不然,林日朗“误杀”特警,狙击手第一次“误杀”林日朗,市长夺取心脏“误杀”小虫,林日朗诱导警察“误杀”自己……

你看,“误杀”元素贯穿始终。

如果你觉得林日朗的遭遇太惨,看完电影不要着急走开。

导演还准备了名为“plan C”的彩蛋。

在这个彩蛋里,小虫没有得心脏病,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林日朗的剧本内容在拍戏。

正好呼应了林日朗作为编剧的这个设定。

警察张正义其实是这部戏的导演。

plan B 跟 plan C,一个现实,一个童话,就看你愿意相信哪一个了。

“误杀”系列给国内翻拍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是一味地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吃透了国内观众的痛点,在类型化上统一化,商业化。

我已经有点期待肖央的下一部“误杀”电影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