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和《误杀1》比,《误杀2》更高明:强权压迫轻易“捅”到观众情绪-《误杀2》作为误杀系列,上映以后网友的声音不断,有夸的有贬的,《误杀2》在逻辑和拍摄上的确有很多不如《误杀1》的地方,但是就凭立意,《误杀2》赢了。
《误杀1》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禽兽”。2不是1的续集,是新的角色新的困境。
和1相比,2在某些地方对1一脉相承,1中李维杰是一位资深影迷,利用“蒙太奇”手法让旁人无端入局,篡改目击者的记忆。
2中林日朗是一名普通编剧,在他家里搜出来很多剧本,剧情和他劫持急诊室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后一页“Plan:B?”也暗示了林日朗之后的选择。
保留了这种“戏中戏”的手法,多层嵌套,在这一点上观众的乐趣不减。
这两部电影有着相似的内核,那就是在强权之下身为父亲如何保护家庭。都在以小博大,探讨人性、道德、法律。
但是2的覆盖面更广,“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
心脏就是电影的麦格芬,林日朗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但是为了这个不存在的东西,底层小人物却被迫犯罪。
所以心脏是个具象但又是意象,代表着资源。市长抢走心脏,就是资源掠夺。这是事关每一个人的。
要说《误杀1》的故事万里挑一不具普适性,那么每个人都在《误杀2》中能找到影子。
一群围观的人就是吃瓜群众,李安琪代表的媒体就是舆论引导,林日朗劫持医院后,记者将林日朗“非礼”李安琪的视频进行报道,并且蓄意引导,导致人人对林日朗喊打喊杀。
经过故事反转,这些人又开始支持弱势痛骂强权。
医生尚且有良心,但是作为既得利益者,被迫与强权为伍,成为一个冷漠的人。
保安看到林日朗但是假装没看见,暗示了很多普通人其实也是心怀正义但是不敢反抗,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示支持。
剩下的权贵都在以权制权、以权谋权,就连一个市长秘书,宛如一道行走的圣旨、当代九千岁。
置身事外的观众在为林日朗呐喊的时候,病房里的病友却让小虫搬走。
这一系列的怪象,都是因为,明明公平正义的秩序已经被建立,却有人可以夺走这一切。在找回公平正义的过程中,强权压迫处处存在。
每一天不公都在上演,有大事有小事,在任何一个阶层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尤其是电影最后林日朗的独白,“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轻易撩起观众的情绪。
所以《误杀2》在立意上确实是高明,没有人可以说它是烂片,就凭这样一个立意。但是从拍摄和逻辑自洽上,它的确是平庸泛泛之作。
一手亲情一手不公,对儿子的爱和权贵引发的不公交织在一起,不管你是与人物共情还是对强权的厌恶憎恨,都能被触发到,简单粗暴,激烈极端。
那么再问一个问题,假如林日朗和市长互换身份,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应该不会。林日朗可能不会去抢,但是萨丁会。林日朗可能会去买这颗心脏,但是阻挡不了强权谋杀的结局。
在绝境面前,有人会认命,有人不会。
所以在电影结局,并没有痛斥不公,而是给人希望和力量。萤火虫的光再微弱,只要环境足够黑暗,就会被人看到。
《误杀2》某种程度上和《我不是药神》有点类似,都是把不公摆到台面上引发一场喧嚣,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莆田那位被村霸欺凌多年求助无果,最后只能杀人并自杀的村民。
一定要以性命为代价才能让人看到,普通人被逼着拿起枪,这部片子的现实意义才是我们应该反省的。
肖央的表演无疑立住了父亲这个角色,和孩子在生活中的细节,以及和任达华隔着玻璃在门内外的对手戏,都让人信服。
最后写给孩子的独白,相信有些人看到那封信都绷不住了。
《误杀2》是一部带爽感的商业电影,借着《误杀1》来营销发力,方方面面都能看出这是一部很“精明”的电影,但是并不妨碍给我们带来的社会思考。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