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雪中悍刀行》:“取舍”有度,成就新武侠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05   浏览次数:141

2021临近尾声,宋晓飞执导,张若昀、李庚希、胡军领衔主演的《雪中悍刀行》(以下简称为《雪中》)在央视八套强势开播。

关于IP改编的讨论声再次在坊间响起,争议是难免的,路人和普通剧迷看到的多半是优点,选角用心,演技上线,服化道精良,书粉则有赞有弹,赞的会说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徐凤年,弹的会质疑某角色不应该是这样子,哪个情节怎么没有了。

每个人站的位置不一样,评价的角度和声量也不尽相同。那么,《雪中》到底改得怎么样?创作者怎样改编才能让众口不再难调,让大多数人都满意呢?

答案很复杂,也不复杂,假如把IP改编比作是做菜,首先就是要做到“取舍”有度。原著给剧本提供了太多食材,蔬肉海鲜、珍禽野味,如果一股脑都下在锅里,指定做不出好菜。只有合并同类、采撷精粹,舍掉繁冗,搭配得当,火候合适,才能做出色香味形的佳肴。

取予有节 ,不是一件容易事

古人说“取予有节”,像《雪中》这样的改编,要在一个堪称恢弘的文字世界里取出一部电视剧的故事线,需要把原著的外在和内核都摸准吃透,这只是第一步。

小说作者烽火戏诸侯,是网文界人气排名前三的全能型大神,玄幻、都市、武侠、仙侠,无一不精,这样的特点也直接导致代表作《雪中》杂糅了多元化的类型风格。

作者本人以新武侠一言蔽之,实际上起码涵盖了武侠、仙侠、玄幻、权谋这四大类型,扬扬洒洒460万字,约等于三部《天龙八部》。其中除了主人公的爱恨情仇,还有春秋九国和门派林立的世界观,叫得出名号的人物过百,武学境界就分九品,其中一品还分四境,改编难度有多大,大家自行判断。

作者是大神,编剧也是名家,负责把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是王倦,原创改编皆在行,之前原创的《大宋少年志》提名金鹰奖最佳电视剧,改编的《庆余年》叫好又叫座,还拿了白玉兰奖最佳编剧。

从烽火的《雪中》到荧屏上的《雪中》,其中经过了王倦的执笔编剧,集合了台前幕后的才华与心血,从已经播出的十余集来看,答卷是优秀的。我们能在剧中看到小说的精华和神韵,有情节脉络与枝叶的重组,有人物的删减和修订,但整体的走向是一致的,所有变化都符合影视化的创作逻辑。

徐凤年的成长是主线,庙堂纷争的权谋戏则像是一环扣一环的链条,把他的人生经历紧扣在一起。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三场刺杀,连环相击,杀手近在眼前,幕后布局者却是远在万里之外的靖安王。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反转,想不到更厉害的看似粗放的北椋王,一招一式暗中回应,处处都有杀招,看似被动却藏了很多伏笔。

在庙堂博弈的巨浪之下,武当、龙虎山等门派也必须为各自的命运而战,或忍辱负重,或野心勃勃,把所有人的命运都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副巨大的棋局,《雪中》通过紧密的故事则把这棋局下得大开大合,玄机暗藏。

人物刻画:取至情至性,舍小情小爱

《雪中》在取舍方面做得最正确的一点,是没有停留在表面上的还原,而是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提炼,取了徐凤年的至情至性,舍了他的小情小爱。

最典型的就是突出了徐凤年与老黄的一段江湖情,绿水青山,游戏人间,雨雪风霜走遍,满满都是烤地瓜的香气,被老农追打的疲于奔命,以及一起下河摸鱼的嬉闹声,夜里“老狗老狗”的苍老歌声,两人既是主仆,也是伙伴,如父如子,如师如徒,微妙的情感得到准确的诠释,成为剧情早期最大的亮点。

如果说剑九黄的悲情是充分还原了小说的描写,那么徐骁和徐凤年的父子情,老黄、李淳罡等人与徐凤年的亦师亦友的感情,都有了全新的加分项。

胡军饰演的徐骁就比小说里面更饱满了,从假装严厉一进门就破功,被儿子在院子里追着打宛若顽童,到在湖底灵堂,给徐凤年讲天下大势、盛世之梦和家族使命,立体的刻画出在世人眼中杀人如麻六亲不认的“人屠”,藏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背对天下,负重前行,加上已然老迈的面孔,与之前的不怒自威形成强烈反差,引人泪目。

从剑九黄到徐骁,李义山再到刚刚出场的李淳罡,《雪中》通过这一连串长者的敦敦教诲,言传身教,淡化了原小说中徐凤年天纵奇才的特质,突出他从“纨绔世子”到北椋王的成长和蜕变。

被摘掉的则是徐凤年的风流根骨,小说《雪中》作为“爽文”,除了让徐凤年拥有文才武略的天赋,还有接连不断的风流韵事,电视剧很自然的把他与南宫仆射、红薯、鱼幼薇的关系变单纯了,并没有因此改变命运走向。男女之情演变成江湖情、主仆情之后,人物关系仍然足够紧密,精彩并没有因此降低。

这么做实际上是把小说中的世界观建立得更牢固了,用更主流的价值取向,使之具有了更广阔的艺术生长空间,可能会有书粉说不够“爽”,但是必须明白,“雪中”只有这样才能跳出书粉圈,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毕竟,电视剧是更大众化的艺术。

这本身就是一种取舍,就像徐凤年刚出场时的时候一样,舍得掉鲜衣怒马,才能经得起江湖考验。

新武侠美学:重意境轻填充,细节经得起考证

《雪中》到了第12集是一个转折点,当徐凤年有了大黄庭,在北椋王世子之外又多了一个侠者身份,身负绝世武功、有扶危救困之能的侠者。也可以说,从这一刻起,徐凤年才真正的宝刀出鞘,符合了本剧新武侠的定位。

作为一部充满了刀光剑影的新武侠剧,《雪中》怎样呈现小说里那些江湖图景,特别是一些在书粉心目中被奉为经典的名场面,要用怎样的技术和手法呈现,几乎是所有观众最关心的看点。现在看来,导演的做法就是重意境轻填充,像片头的水墨风一样,给观众更多想象余地。

《雪中》的视听效果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视听冲击带来的动作美学,还是对诸多名场面的细节深度还原,都表现得可圈可点,配得起书迷和观众的期待。

有几场戏足可以列入影视改编的范本。第一个是白狐脸南宫仆射提前登场,一袭白衣,行走于荒野之间,艳阳、黄沙、枯树,风声一闪,身影一动,如狼似虎的楚国杀手纷纷倒地。没有通常意义的凌厉凶猛,却凭着环境的压迫,形成慑人心魄的效果,带来了大银幕般的冲击力。同时也非常符合小说里对人物的描写,惜字如金,言出必践,杀人如草芥,以及“第一美人”的冷艳。

还有老黄突然变身剑九黄,收伏湖底老魁,突然间从老气横秋的马夫,变身豪气满怀的剑客。刀剑交兵,寒光闪闪,身后是极具烟雨江南特色的湖边美景,荧屏上充满了武侠的味道。

值得重视的是道具细节的制作极为精良,老魁手中的双刀狰狞锋利,剑九黄的长匣子里面三层六格,插五柄剑,每一柄都不相同,各有各的风格,在细节上经得起拿放大镜看,老魁刚被打服后喊着要吃肉,更是对小说的神还原。

另一场是剑九黄与王仙芝的武帝城大战,与小说里面的方式一样,没有直接把剑九六千里的“银河倾泻”之威变成画面,而是通过书信和剑九黄在城头的抒情式画面,侧面描述了这一战令天地变色的悲壮,就像古龙笔下李寻欢与上官金鸿的对决一样,被永远的封存在了观众的想象之中。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武侠迷自寻意蕴,才是对原著最大的尊重。

从以往的经验,任何一个有广泛读者基础的IP改编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现在的《雪中》自然也无法尽善尽美,但是至少现在看来,它已经基本上呈现出小说中的世界,而且做到了有声有色,应有尽有,让书迷和观众愿意走入其中,继续探索其中的魅力。相信随着李淳罡等重要角色的登场,后面的故事会越发的精彩。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