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3天3亿,如果《误杀2》换个名字,口碑或许会更好-陈思诚也许是真的找到了拍卖座电影的途径,从疯狂收割票房的《唐探》系列,再到依靠翻拍融合本土特色的《误杀》系列,几乎是拍一部火一部。尽管口碑上看的确不怎么样,但凭借宣传时候的热度,还是能够前期发力拿下高票房的。
回过头看看这部3天就收获3个亿,且打破多项电影记录的《误杀2》,目前豆瓣口碑只有6分,勉强及格,但评论区差评居多。
很多人给出差评的理由大概有三个,其一就是蹭《误杀1》的热度,故事内容却和前作毫无关系;其二就是故事内容强行煽情并且刻意制造矛盾;其三就是《误杀2》翻拍自美国电影《迫在眉睫》,对翻拍还是比较敏感的。
既然是翻拍作品,首先就是要排除掉和原作相似的内容。前三十多分钟的开场,基本和原版《迫在眉睫》差不多,而往后发展的故事,就是根据本土特色原创的内容。不过,大体的框架还是别人的,相当于别人地基和图纸给你了,设计和装修风格你自己填充而已。
该说不说,陈思诚投资电影的眼光还是独到的,他能够准确把握观众的观影需求,适时地推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就比如这部《误杀2》,主题大致有两个,展现伟大的父爱和控诉不公的社会,这两点是很容易激起观众情感共鸣的。
由于在拍《误杀1》的时候,编剧为了能够通过审核获得上映,本来可以逃出生天的李维杰居然选择了自首。这也就造成无法继续翻拍《误杀瞒天记2》,所以,只能另起炉灶地翻拍美国的《迫在眉睫》。
故事源于一颗被偷走的心脏,本来林日朗等到了给儿子移植的心脏,可却突然被告知心脏没有了。于是,恼羞成怒的林日朗选择了挟持医院,要求警察在规定时间内把偷走的心脏送回来。
影片中出现了七种身份的角色,明处的有,林日朗是编剧,达马是医生,李安琪是记者,张正义是警察,暗处的有,医院负责人宋民,市长龙丹,市长助理萨丁。
所以,这其实也是一场明与暗的交锋。医生救死扶伤,记者深挖真相,警察伸张正义,政府工作人员应当为民服务,可当所有人身份和职责错位后,就需要一个依靠想象力的编剧来完成每个人的复位。
后半部分的故事暗藏着四重反转,每一层的反转都在一步步逼近真相,发展到最后,已经不止是被偷走心脏的问题。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的孩子”,难道这句话不也是说给我们社会的吗?
由于题材问题,故事发生地依旧安排在东南亚,但是影射的现实却是具有普遍性的,也是很容易对号入座的。但《误杀2》不仅仅只是影射现实那么简单,也不只是展示父爱那么简单,而是借助被无情射杀的父爱,完成对于整个社会该如何追求公平和正义的质问。
底层的人不偷不抢只想好好活着,偏偏就连这点基本的权力,也要被有权有势的人窥伺。林日朗给孩子取名叫小虫,就是想让孩子像萤火虫那样,在黑暗的时候发出微弱的光照亮一下,不求刺破黑夜,但起码不让自己受到伤害。
可偏偏这时候,黑暗中伸出一双大手,折断虫子的翅膀,熄灭虫子的光芒,还让已经绝望的虫子不要挣扎,安静地自生自灭就好,这是不是欺人太甚?
《误杀2》拍的已经够克制了,只是制造了微小的对立,最后还是通过林日朗死亡的代价,才唤起了更多吃瓜群众的反抗。想一想,我们现实中真相的追求,难道不也是有很多通过极端做法才能被更多人知道,才能被及时处理吗?
看完《误杀2》,我觉得故事题材尚可,主题比较深刻,肖央和任达华的演技也好。但真没必要蹭着《误杀1》的名字宣传,这样反而让观众在发现和前作没有半毛关系后,情感落差导致口碑崩塌。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