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电影《海上钢琴师》背后波澜壮阔的大西洋移民史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1   浏览次数:194

在《天堂电影院》取得世界范围的成功之后,有人建议托纳多雷拍一部英语电影。

因为大多数国家没有像我们一样看字幕的习惯,但他们不排斥用自己国家的语言进行配音,直接拍成英语电影更方便在北美和全世界传播。

所以与《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不同,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的第二部《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英语电影。

而且《海上钢琴师》也是“时空三部曲”中最晦涩的一部。那么《海上钢琴师》到底想表达什么?而1900又代表什么?

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这个奇怪的名字入手。

《海上钢琴师》的英文片名叫“1900传奇”(The Legend of 1900),主角也叫“1900”。

同样叫《一九零零》的电影还有一部,由《末代皇帝》的导演贝托鲁奇执导,是一部长达5小时17分钟的历史史诗电影。

1900的意大利语词“Novecento”翻译过来是“二十世纪”的意思。

《海上钢琴师》的原著是一篇戏剧独白,名字也使用了“Novecento”这个词。

《海上钢琴师》的原著和作者亚利桑德罗·巴里克

这两个同名故事都强调了新世纪的来临,都想表达世纪之交人和社会的剧变。

但《海上钢琴师》整体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一个不想追求改变的奇人——海上钢琴师“1900”去反衬整个人类,反衬整个时代。

那么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世界和人类到底发生了什么剧变呢?

最深层的变化就是从十九世纪晚期开始到二十世纪初发展到巅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再加上像电影中“弗吉尼亚号”那样的超大型蒸汽船的出现,运输效率大大提升。

他们主要是东南欧因农业改革、贫困和迫害等因素而形成的剩余劳动力,这些移民主体来自意大利、希腊、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其中意大利移民的数量在1910年代达到峰值。

这些移民乘船经过自由女神像后,迎接他们的就是著名的移民检查站埃利斯岛。

电影把移民潮的历史背景巧妙融入剧情。

释放无尽的贪婪,追求无尽的财富,填满无尽的欲望。

但1900无法理解有着无限可能的时代,他在电影结尾和老友麦克斯解释当年为什么不下船时说得很明白:

阻止我(下船)脚步的并不是我看见的东西,而是我看不见的东西

但1900在船上弹琴,钢琴只有88个键,“弗吉尼亚号”再大,也只有船头到船尾有限的范围。

他已经习惯了在这88个琴键和“弗吉尼亚号”的界限内活着,无法面对陆地上无尽的选择。

他愿意缩在自己的世界中过完一生,与那些辗转千里、背井离乡的移民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年代的1900,既是新时代的第一年,也是旧时代的最后一年。

而作为个体的1900,则是原著作者和托纳多雷导演为我们提供的另外一种人生观。

面对时代更叠、社会剧变,有的人选择改变,也有人选择不变;有的人选择追求,也有人选择适可而止,随遇而安。

这两种选择本来都没有对错,电影也没有指出谁对谁错,它只是凸显了1900与大多数人选择不同的特殊性。

除了“有限与无限”,《海上钢琴师》讨论的第二对抽象概念是“过程与结果”。

影片对“过程与结果”的讨论依靠一个暗示和一处明示来体现。

暗示就是对“弗吉尼亚号”及其原型船舶航海历程的展现。

《海上钢琴师》中的“弗吉尼亚号”和“泰坦尼克号”是影史中两艘经典大船。这两艘船的原型也确实有很深的渊源,并都被拍成了经典电影。

“弗吉尼亚号”的原型实际上是英国冠达邮轮公司的两姐妹船“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尼亚号”(更侧重于毛号)。

英国冠达邮轮公司的卢号和毛号

而“弗吉尼亚号”这个名字则借用了救援过“泰坦尼克号”那艘船的名字。

“威廉大帝号”取代英国公司的船只,成为从欧洲到美洲的最快航线,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并获得代表最快穿越大西洋的蓝丝带奖。

在随后的1901-1906年,北德意志-劳埃德公司又有三艘同级别邮轮下水。

冠达建造的两姐妹船就是“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尼亚号”,白星的三姐妹船更出名,分别是“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和“不列颠尼克号”。

从《海上钢琴师》中麦克斯第一次见到1900那段潇洒的钢琴戏可以看到,在船上大厅上方有一个透光的穹顶天窗,这个置景结构借鉴了“毛里塔尼亚号”的独特设计。

毛里塔尼亚号的头等舱聚会厅

“毛里塔尼亚号”的透光穹顶可以让整个聚会大厅显得灵动轻盈,采光也更好,能给前来参加聚会的上流人士更好的体验。

而这些本没有必要的奢华设计,也体现出当时英德两国在航运业竞争的“内卷”,因为造船技术没有本质的突破,只能靠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奢华吸引乘客。

电影最后1900对麦克斯讲述自己后来独自在船上的经历,说到他还给一些参战的伤员弹琴,起码让这些人在死去之前保持愉快。

这里1900所说的经历确实符合“毛里塔尼亚号”的真实历史,但在时间线上做了向后的平移。

她和白星公司的“不列颠尼克号”都做过战时的医疗船,来运送伤员。

涂装迷彩伪装参加一战的毛号

因为长期在海上服役,还经历过大战,“毛里塔尼亚号”在一战后经过多次大修。

“毛里塔尼亚号”确实参加过战争,但并不是1900说的二战而是一战。

电影把这艘船的时间线从1900年之前一直延伸到二战后,大大超过了真实原型的服役年限。

小号手麦克斯说他是24岁登船,并在船上工作了6年。

他登船时遇到的成年1900和他年龄相仿,也是二十多岁,1900又是在1900年新年出生的。

等他已经二十多岁成为海上钢琴师时,他应该在青少年时期就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后来麦克斯下船后。

但电影不是纪录片,没必要严格按照“毛里塔尼亚号”的真实历史进行表现,这艘船之于电影更多是一个符号意义。

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毛里塔尼亚号”的报废过程非常伤感。

“奥林匹克号”和毛号停在一起等待报废

电影中的“弗吉尼亚号”以及现实中的“毛里塔尼亚号”,以及与这艘船融为一体的1900,他们从出生(下水)到航行再到最终被废弃,正是大多数人对一段过程的态度。

即便邮轮装饰得再豪华,1900的琴声再优美,都不过是乘客前往目的地的一段过程。

就像那些千万欧洲移民,他们乘船的目的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船本身只是过程。

当时代向前演进,这艘代表“过程”的船和1900一样无法改变,最终只能被时代淘汰。

1900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他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音乐商给1900录唱片后,他说他的音乐不能离开他而存在。

1900弹琴也从来不看谱子,而是根据对象和心情自然流淌。

他沉浸于用音乐表达一切的过程,而不是像那位登船挑战的爵士乐创始人杰利·罗尔·莫顿。

1900与莫顿这场精彩的斗琴戏就是电影对“过程与结果”最明显讨论。

历史上的莫顿是个极度追求个人名利的人,而且非常狂妄、傲慢和自负,他在电影中的造型也是穿金戴银,拽得不行。

他的确是较早为爵士乐编曲并发表的音乐家,但他夸大了自己对爵士乐的贡献。

早期爵士乐音乐家杰利·罗尔·莫顿

也许就像1900从养父那里学来的那句话“去你的爵士”、“去你的法律”、“去你的一切”……

爵士乐本身就是一种即兴艺术、过程艺术,而当莫顿把它定义为“爵士”时,他就已经输了。

总结来说《海上钢琴师》想表达的,以及1900所代表的,是对“有限与无限”、“过程与结果”等一些抽象概念的讨论。

1900即是一个年份,也是电影里的一个符号化的人。

他是一个在剧变的时代追求不变的人。

他是一个在无限可能的时代追求有限的人。

他是一个在人人都追求结果的时代却追求过程的人。

当然也有人把这部电影和1900解读成人类极度孤独的象征。

那么在你心目中1900到底代表什么呢?

-END-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