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误杀2》动了谁的奶酪?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6   浏览次数:169

(本文涉及剧透,如果你还没有看《误杀2》,请小心回避,如果不介意被剧透,请放心大胆地看下去,本文表述所有观点仅个人意见,不爽可以不看。)

周六去看了《误杀2》,从影院出来等公交车的时候打开豆瓣做标记,毫无悬念只有6分,打低分的人多在骂这个片子蹭《误杀1》的热度,也有一些在愤怒这部片子不过是煽情狗血元素堆积。

一边倒的低分在我的预料之中,那些怒刷低分的人和以往靠情绪活在互联网的人是一波人,各种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了人们发泄情绪的出口,反正没人知道自己是谁,反正大家都在吐槽,反正自己认定的道理就一定是对的。

多像影片里那些围观的人,太像了。

那些因为好奇而聚集在一起的人,那些初初相信林日朗的人,那些后来反转觉得林日朗杀了警察不是个好人的人,那些后来又因为愤怒和悔恨围住市长车子的人。

或许,主创团队们一早就想到了现在的情况。

只配看无脑爽剧的我们扼杀了真正的表达

很多人吐槽《误杀2》不惊悚,反转简单,算不算是推理悬疑,觉得名字叫误杀,那就应该延续前作的风格。

可推理悬疑也好,罪犯题材也罢,这些不过是形式上的不同表达,误杀究其根本内在,表现的是家庭、亲子与社会小人物的生活。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是每一个如林日朗一样的普通人的心灵鸡汤,信奉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一点,如果不这样,如何在黑暗中喘息?

而我何尝不是呢,我在借用自己的力量表达,去站到大多数人的对立面,试图唤醒装睡的人们,因为我是如此的害怕一部电影被埋没。

我怕以后大荧幕上再也看不到这类题材的影片,我怕以后到处都是阖家欢,是岁月静好,是精英人士的万般生活。我怕小人物从大荧幕上消失,我怕真实感从故事中消失。

《误杀2》的骂声里其实还掺杂着一点对陈思诚的怒气,这种质疑与怒骂很像当年《小时代》系列,大家都在诟病郭敬明,他们的确算不上多优秀的专业人士,可作为商人,他们无意是成功的,尽管我也不是很欣赏得来这俩人,可我对陈思诚选IP、选团队的眼光是服气得很。

这是献给谁的挽歌可能并不重要

父亲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总是不善于表达的,他们的爱总是不太容易被我们发现。所以,小孩子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而往往忽视了与父亲间的感情互动。

在大多数人的思维里,父亲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所有人都依附着这个支柱而存在。这是肖央第二次诠释一个父亲,这次依然很出彩。肖央大概是我近些年发现的宝藏演员,他总能抓到普通人身上的某些特质,让人物得以立足在荧幕之上,带着生活气息的颗粒感。

每个角色都不是单纯的工具人,你看得到人物的转折起承,了解到因与果。

父亲最懂父亲。所以结尾的时候市长陪着林日朗演了最后的结局,plan B的结局。

又或者可以说,一开始,林日朗的目的就是执行plan B吧。

普通人被困在善良里,小人物活在共情中。这些在林日朗的身上都有迹可循,他放走孕妇和她丈夫的时候,人们在他身上看到善,太多人在法制里寻求道德宽恕,又在道德里裹挟法律的威信。

人类,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得趋利避害的物种。只是,每个人的自私与自我保护不同,有人牺牲了他人,有人冷漠了自己。

当我写到这里,我知道,关于《误杀2》的骂声一定还会持续,我改变不了任何人,可我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写出我的感受与表达,大概是因为不甘心,如果可以发声,我为何要选择当一个哑巴?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找到同类,像萤火虫一样聚集在一起,在黑暗里发光。

这就够了,足够了。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