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年度最惊悚:少儿不宜,成人必看-电影圈一大共识,拍摄有三难:小孩,动物,水。
随便沾一样,电影就有够费劲的。
毕竟,不是谁都有李安那个水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了个全套难题,还拿了奖
可偏有人头铁,一口气请了四个平均年龄10岁的孩子们来当电影主角。
结果,导演真是捡到了宝。
孩子们贡献了一场影帝影后级别的惊悚表演。
更意外的是,这个惊悚片因为他们的表演更显诡异。
观影中,几次让人心头一颤。
这些孩子们到底是“表演”?还是“真实反应”?
所以,准备好,千万,别被吓到——
《无辜者》
2021.9.3 挪威
>>>>挪威版《怪奇物语》
“挪威版《怪奇物语》。”
“《新变种人》的正确拍法。”
看过《无辜者》的影迷大多都有同样的共识。
其实,“孩童 超能力”这个题材算不得新,可也着实不好拍。
超英史上最大败笔,《新变种人》就是最反面的例子。
孩子们的善恶边界模糊不清,以及无法掌控巨大能量,本可以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但,导演只想着如何用CG特效放大“超能力”,却忘了模糊边界的童真善恶才是重中之重。
《新变种人》
而这,恰是《无辜者》的成功之处。
它不以“超能力”为噱头,而是冷冽地记录了一群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超能力”是他们的玩具,是他们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当他们在玩耍中,模糊的善恶观一点点清晰起来,伴随着超能力的能量爆炸,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伊达不喜欢新家。
小区里的小朋友冷漠地排斥她。
家里,父母一心只照顾自闭症的姐姐安娜。
没有陪伴的伊达很孤单。
一次,小男孩本杰明叫住了孤零零的伊达,邀请她一起去树林的树屋玩耍。
一来一往,两人便成了朋友。
后来,伊达带姐姐安娜下楼玩,又结识了小女孩爱莎。
四个孩子在悄悄试探间,彼此相识,结成了小团体。
不再孤单的伊达,有些喜欢这个新家了。
她觉得自己的这两个新朋友很特别,就连自己一直不喜欢的姐姐也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因为,他们都有超能力。
爱莎有读心术,她可以听到失去语言功能的安娜的心里话,也可以听到本杰明的心声。
本杰明的超能力要更强些。
他不仅可以用意念操纵物体,还能操纵人心。
唯有一点,他听不到安娜的心声。
四人将“超能力”视作他们间的小秘密,常常将它当作游戏玩乐。
直到一次游戏,打破了四人的友谊。
一天,四人去森林又玩儿起了“读心术”游戏。
伊达在安娜耳边轻声说话,让远在几百米外的爱莎和本杰明来猜。
伊达开玩笑对着安娜说:“本杰明是大笨蛋”。
爱莎猜了出来。
同时,本杰明也读到了爱莎的心声。
他十分生气,一怒之下利用超能力攻击了伊达和爱莎。
此时,一直痴痴傻傻的姐姐安娜突然觉醒般护在了爱莎面前。
敌不过安娜的本杰明悻悻而归。
四人友谊开始出现裂痕。
之后不久,一起起命案发生了……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不寒而栗
从一开始,电影就坦荡地交代了作恶的主角。
那么,不靠大杀特杀的血腥和故弄玄虚的悬疑。
《无辜者》靠什么惊人一身冷汗?
心理惊悚。
电影不疾不徐地一层一层铺垫,利用氛围营造出不寒而栗的压抑感。
观众在知道故事发展的情况下,依旧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
其实,整个故事很简单——超能力加成下,善与恶的对战。
电影里,爱莎与本杰明分别代表着善与恶的两面。
两人有相似的背景:同样是单亲家庭,同样的移民背景,同样被当地排挤。
他们早早就看清了世界的规则,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但两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爱莎总能共情处于弱势情境下的人,所以,是她先牵起了安娜的手,告诉其他人安娜的内心。
其实,她一早就看出了本杰明内心的暴戾。
所以,她搪塞自己猜不透本杰明,目的是为本杰明留有余地。
她是害怕本杰明的。
所以,在第一次的“读心术”游戏时,她躲开了他。
可当她“感知”到本杰明伤人后,在没有安娜的保护下,她下意识跑去指责本杰明。
这是本性驱使下,对暴力的斥责,以及想要拯救本杰明的善心。
瞬间的反应,让爱莎忘记了自身的安全。
本杰明的恶已经失控。
电影对于“恶”的呈现从不具像化,甚至放弃过多的渲染。
因为“恶”的恐怖不在于能力的强大。
而是它的不受控,以及无意识。
所以,本杰明所有“恶”是瞬间发生的。
电影里最震撼的一个情节,本杰明弑母。
他用超能力玩着炉台上烧得滚烫的锅,母亲不小心被烫伤,他笑看母亲的痛苦,像看一场有趣的滑稽剧。
母亲训斥他的无情,他瞬间愤怒,转而攻击母亲。
当母亲晕倒后,他继续用玩乐的心态折磨母亲——一锅热汤浇在母亲身上。
他有过短暂的恐慌,流泪后悔,还用毛巾擦拭母亲的伤口,那是他仅存的伦理良知在弥补。
但瞬间,作恶的刺激感占据上风,他感到了这个过程难以名状的快乐。
之前积压的愤怒一点点蚕食他,超能力的强大让他获得了权力支配的乐趣。
于是,当母亲恍惚间求救时,他一边冷眼看着,一边吃着饭,任由母亲身体渐渐变凉。
本杰明的“恶”,是失去了同理心的玩乐。
对他而言,猫、人,甚至家人,都可以杀死,伤害。
他用暴力让所有人必须臣服,不可以说自己坏话,不可以背叛自己……
因为他身上的疤痕早已教会了他,暴力是可以被允许的。
他在学习,报复。
如果说,爱莎和本杰明是善恶的极端代表,那伊达就是那条模糊的边界。
所以导演设置了一点:伊达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没有超能力的。
没有超能力的她一直用中立视角来看待这场“战争”。
某种程度上说,伊达和本杰明是一类人。
他们都有一点点阴暗的坏心思。
伊达讨厌姐姐夺走了父母的爱,于是会偷偷掐姐姐,或者将碎玻璃塞进了姐姐鞋子里。
眼看着伊达逐渐被本杰明影响。
两人关系因为一件事发生转变:本杰明杀猫。
当伊达目睹本杰明一边残忍杀猫,一边享受地玩乐时,她一阵慌张。
她见到了“恶”在最极端下的伤害,生命被蹂躏践踏。
这个行为唤醒了她的同理心。
她隐隐有些反感本杰明了,想要避开他。
之后,她见证了本杰明的失控。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理解本杰明的快乐,但她能共情被害人的痛苦。
她和本杰明不是一类人。
正是源于对痛苦的理解,伊达学会了善良的柔软。
《无辜者》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孩子的善恶抉择。
>>>>成人失位
《无辜者》无疑是残酷的。
甚至,有些令人心理不适。
它直白且不加任何修饰地道出了一点:孩童是没有道德感的。
成年人经过文明的教化,赋予“天真”正向的意义。
理所应当地相信孩子们是本性向善的。
但天性,难以捉摸。
所以,我们看《狩猎》、《坏种》时产生深深的惧怕感,不是“恶”太残忍,是行恶之人太出人意料。
《狩猎》
很多时候,孩子们的行为是一种趋于本能的索取。
善与恶的抉择是在后天的一步步学习而来的。
这“后天”是环境,也是教育。
电影里,爱莎比本杰明更容易划向“恶”的深渊。
她不仅单亲、被排挤,还患有白癜风。
可她生长的环境里,母亲总是用最大的温柔给予她安全感,让自己受到的伤害不加注到孩子的人生里。
所以,即便环境恶劣,爱莎依旧学到了爱人的能力。
同样,伊达本性里有“恶”的成分。
但家庭的和睦始终拦住了她的暴戾,父母不会因为有病的孩子而放弃去爱,也会在脾气暴躁后真诚的道歉。
父母的爱看似没起到绝对性作用,但早已悄悄改变了她。
所以,最后伊达学会了爱莎的勇敢,决定利用自己的“心机”,彻底解决“恶”。
出门前,她拥抱了母亲,对姐姐说了抱歉,像一个勇士般做赴战场前最后的道别。
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自己。
那本杰明的世界呢?
脏话,暴力,毫无关心……
从未体会过善意,又谈何学习呢?
本杰明的堕落并非是一种必然。
他曾有过流泪、忏悔的瞬间,但这些微弱的“善”从来就没被人悉心呵护过。
可以发现,整部电影中,大人们都是背景般的存在。
他们“爱与憎”的浇灌是毫无意识的。
这并非是表达成人的漠不关心,而是叙述一种视角:孩子们的成长永远在父母不经意的教育下进行着。
大人们从未知晓孩子们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波涛汹涌。
就像那些离奇的命案,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到会是一个孩子造成的。
大人意识不到安娜的超能力
这也让结尾一幕迸发出来极强的冲击感。
本杰明与安娜在用超能力对战,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战争”。
而陪伴在侧的家人根本没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发生与结束。
《无辜者》从不一惊一乍,使用最低级的惊吓手段。
它是徐徐的逼近,让一切与平常无异,难以察觉。
某个瞬间,等你回想时,便发现一切诡异之处。
那种倒吸一口凉气的后知后觉,才是最触人心的恐惧。
可以说,《无辜者》是成功的。
无论是娱乐层面,还是人文层面。
它既做到了故事层面不晦涩,同时对孩童心理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探究。
你我都知,能做到这一点的电影,少之又少。
© 版权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