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无数人都在吹捧,但99%的人不知道他牛在哪?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1-17   浏览次数:220

前言

戈达尔曾这样赞扬过: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不仅仅只是一名导演,他的电影与生活都充满了现代的神秘感。他的成功为其他伊朗同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今天分享会就为大家带来阿巴斯的电影合集!

2016年,伊朗世界级电影大师阿巴斯因癌症去世,享年76岁。他是伊朗乃至全球的电影大师。黑泽明称赞阿巴斯的作品“ 无与伦比 ”;

《一次别离》的导演法哈蒂悼念阿巴斯时说:今天,我们失去的不止是一名优秀的导演,而是一位伟人。

贾樟柯 也在微博贴出了和阿巴斯的合影,借此缅怀。

阿巴斯1940年出生于德黑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期的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画画是他当时排解孤独的唯一途径。

所以,阿巴斯凭借绘画这门手艺最终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边工作边上学的他花费了13年才完成了大学学业。

20世纪60年代,伊朗的电视行业刚刚兴起。刚出校门的阿巴斯又一次凭借其绘画的能力加入了这个新兴的创意产业,为多家公司制作书籍封面、广告画等平面广告。在这段时间内,阿巴斯撰写和拍摄了150多部广告片。

这段经历让大巴斯对摄影技术和影像语言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其后来成为电影大师奠定了基础。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没有精致的技法、没有绚丽的色彩,他不相信隐喻或象征、他也没有怀疑或挣扎,但他所散发的气质是他那无以伦比的真情和热忱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不追求故事的传奇性,用简单的方式述说简单的故事,用返璞归真的画面展示生活本身,构图的简洁与色彩的单纯使他的影片画面呈现出一种简单、返璞归真的意味。

阿巴斯的电影旅程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便是在伊朗,从《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随风而逝》到《特写》,这都是阿巴斯流动的血液里无法抗拒的家乡情;

第二阶段则是在异国,《原样复制》和《如沐爱河》,他开始飘荡不停,在东西文化的境遇中渴求对电影的执着。

极简主义一直是阿巴斯的代号,他的镜头和文本都是极简的,这在整个电影界都难出其二。

马丁·西科塞斯说阿巴斯的电影是登峰造极的境界,这话的褒奖之意是在于阿巴斯的电影格调实在令人倾倒,这和他是个诗人也有些许关系,就算在他的诗里面,我们也能感受到这样的极简。

可是他也不断在挑战自己的电影世界,文化的碰撞,环境的更替,镜头的转变,无一例外都有不同之处。

这在《樱桃的滋味》和《原样复制》中就有显著的变化,唯一不变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谈,不同身份的交换,对于核心思想的探讨。

由此我们可以说阿巴斯是意识流的诗人,却也是难得理性的导演,“社会观察家”的称号在他身上很适用。

后来再看努里·比格-锡兰的电影,又感受到了这份乡愁情,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强烈的感官差异,可叹于创作者之间的风格刻画,也敬畏于艺术的无限想象力。

但阿巴斯,这个在戈达尔口中的电影终结者留给我们的,不止是影像,也不止是他创作的诗集。他是一个导演,是一个诗人,是一个社会观察家,更是一个游子。

这也是为什么阿巴斯的名字将永存的意义,他短暂的岁月里,把影像当做生命的载体,记录下了平凡的面孔,简单的语言,以及燃烧的生命力。

双旦将至,特别惊喜!

▼点此了解详情▼

1《报告》1977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Kurosh Afsharpanah

豆瓣7.7IMDb7.3

伊斯兰革命封上了阿巴斯这条路却让他走到了另一条开创视听语言、更加哲学而隽永的路上,是大师怎样都会发光的。

资源欠奉!

2《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巴比·艾哈迈德·波

豆瓣8.8IMDb8.4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推出,让阿巴斯在国际电影界初露头角。故事没有惊世骇俗的情节,却让人难以忘怀。孩童世界第一次如此引人注目地展现在成人面前,伊朗儿童片由此发轫。孩子的纯真,过滤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这不是一时取巧,在伊朗森严的电影审查制度以及宗教管制下,政治以及妇女都是属于敏感话题,许多导演纷纷转向比较不容易“触规”的儿童片领域。

可以说,这是阿巴斯“带着镣铐跳舞”、探寻儿童世界多年产生的结晶。非职业演员,质朴记录片式的朴质,成功的表述,预示着阿巴斯个人的电影风格开始成型。

3《家庭作业》1989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Babak Ahmadpoor

豆瓣7.9IMDb7.7

自从阿巴斯参与了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便尤为关注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家庭作业》是一部记录片,讲述人们对于家庭作业所持有的观点。

电影以采访的形式调查了人们对新实施的有关家庭作业的措施的看法,受访者有学生也有家长。在他们描绘的教育体制里,家庭作业不是教学手段,更像是枷锁,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处在一个痛苦、被迫与憎恨的恶性循环中。

4《特写》1990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Hossain Sabzian

豆瓣8.7IMDb8.4

《特写》据说是阿巴斯本人最喜欢的作品,它获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魁北克影评人奖。阿巴斯把视线指向了伊朗的草根阶层。

片中有一个趣味点:闯祸者虽然以诈骗罪被抓,但却从冒充导演一事中获得短暂的自信心满足,这是下层人民渴望被尊重的隐约写照。

从拍摄手法上,乍一看很难界定《特写》是一部剧情片还是一部记录片,真实与虚构两种风格交接在一起,让人真伪难辨。

5《生生长流》1992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Mania Akbari

豆瓣8.8IMDb8.2

1990年,灾难降临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那个可爱的演员小男孩居住的地方,大地震几乎毁灭了当地一切。小演员生死未卜下落不明。

阿巴斯在地震后,坐着汽车重返故地,寻找孩子。在路上,导演见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景象,废墟、悲痛的人们、死亡……

该片记录了前往灾区一路上的见闻,获得199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罗西里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机奖。看这部片子,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对人生的感悟从寻找的足迹一层层剥离出来,彷佛跟阿巴斯一起进行了一次远行。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兹

豆瓣8.4IMDb8.2

该片是阿巴斯最甜美、简单、幽默的电影之一,同时不失内容层次和对电影形式的多重态度,堪称电影中的电影,深层的人性电影。

影片的结尾长镜头被称作是改变了电影史,达到了伟大的艺术电影的顶点。

7《樱桃的滋味》1997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赫玛永·厄沙迪

豆瓣8.0IMDb7.4

该片一如阿巴斯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近乎纪实。尽管这是一部没有暴力,也与爱情无关的影片,但是却不特别枯燥,因为它有悬念。

在自杀者和人们交谈的过程中,一些生活哲学从影片中传达出来,使影片获得了思想深度的同时也获得了艺术的韵味。

8《随风而逝》1999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纳格·阿萨迪

豆瓣8.1IMDb8.0

是半部即兴创作的电影,在开拍前没有剧本,只有两页的创作大纲。拍摄过程中,阿巴斯根据取景地本身的民风而偏离原本构思,并在电影中采用了大量的纪录素材。

9《十段生命的律动》2002

豆瓣7.6IMDb7.2

2002年的《十段生命的律动》和《特写》一样,是一部剧情片与纪录片的中间产物。但不同的是,后者借助结构的编排发出了清晰的自我声明,而前者将自己的真正身份藏匿在二者之间。

贾法·帕纳西的元电影《出租车》,是对这部作品的一次更为浅白而外显的模仿。

资源欠奉!

10《航向幸福的旅程》2005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埃曼诺·奥尔米

主演: 马丁·康普斯顿

豆瓣7.5IMDb7.2

这部影片是由三个来自同时代的却各自有着不同文化传承的著名导演讲述的三个小故事的合辑.影片把三个故事纠缠在一个从西欧到罗马的单程旅途列车中。

资源欠奉!

11《希林公主》2008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马纳兹·阿什哈尔

豆瓣7.7IMDb7.4

《希林公主》讲述了114位著名的伊朗戏剧和电影女演员和一位法国明星,在舞台上观看基亚罗斯塔米创作的12世纪波斯诗歌《科斯罗和西林》的故事。

阿巴斯将12世纪波斯古时的历史传奇搬上大屏幕。特殊的是,人物只可以听到这个故事中的对白和声响,却没有任何这个故事的画面出现,甚至没有放映大屏幕的镜头闪现。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朱丽叶·比诺什

豆瓣8.0IMDb7.7

阿巴斯不断通过揭示电影的虚构特性以及虚构情节之后的真相所在,从而将电影从艺术形式再次回到真实生活中去。

13《如沐爱河》2012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 奥野匡 / 高梨临

豆瓣7.6IMDb7.2

该片滑稽而高雅,演员在其中玩尽爱情的坑蒙拐骗。阿巴斯优雅的镜头与自信的剪辑手法都让影片增色不少。

14《24帧》2017

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豆瓣8.4IMDb8.2

这是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的遗作,是二十四段每秒二十四格的电影真理,也是馈赠给世人的纪念。

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在静态摄影与动态影像之间,百转千回、细细探寻,也搭建起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间的关联。

《24帧》的想法源自阿巴斯个人收藏的照片,历经三年的时间与伊朗技术团队合作,运用数位影像工具,以3D动画、摆拍的方式,重新想像这些画面的前世今生。摄影与电影之间反覆且亲密的追寻与叩问,一曲温柔而绵长的影像诗。

THE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