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影
猫影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没有牵手,没有山盟海誓,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演出了最动人的爱情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30   浏览次数:223

张艺谋的新片《坚如磐石》刚曝出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就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水花,这不由得让影迷又有了冲刷他的作品的冲动。

联想到5月在戛纳直接slay全场的章子怡,就更为让人唏嘘不已了。

经过生活的起伏和时光的洗礼,章子怡和张艺谋成为了各自领域中的重要人物。

这一次,咱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两个第一次合作的电影——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郑昊、孙红雷主演。

豆瓣近8万网评给出了8.0的高分。

影片获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

第2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章子怡也凭借该片获得第2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拿到了自己从影的第一个奖杯。

演这部电影时,章子怡只有19岁,还不叫“国际章”。

眼神清澈、笑容纯真。

即使是穿着土气的花棉袄,也依然动人。

多年后,当郑爽在《演员的诞生》上重演招娣时,台下的章子怡几欲落泪。

虽然有过太多经典的角色,可是招娣对于她是特殊的。

因为招娣就是当年那个纯真敢闯的自己。

影片采用了倒叙,在城里工作的儿子骆玉生(孙红雷饰)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回家奔丧。

父亲去世的太突然,母亲一时接受不了,大雪天里静静的坐在学校门口。

眼前的这个学校,见证着父亲母亲的相知相爱。

可如今,只剩下这个破旧的学校,没有了父亲的教书声。

那瞬间,作为儿子的我才明白。

那个被大家当故事讲述的爱情是真的,它不是故事,而是父亲母亲之间最淳朴简单的爱。

中国,三合屯。

母亲招娣(章子怡饰)年轻时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一身红色棉袄,扎着麻花辫,满脸的青春。

姥爷死的早,只有母亲和姥姥相依为命。

姥姥一心想要为母亲找一门好亲事,可是母亲总是看不上。

就像张爱玲说的,于千万人中遇见那个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那年秋天,母亲遇见了来村里教书的父亲骆长余(郑昊饰)。

固执的一见钟情。

从此,母亲的眼神开始紧紧的追随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

她和所有陷入爱情的小女生一样,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喜欢的人。

认真仔细的为新学校织红,去离学校近家里远的前井打水,聆听他的教书声。

盖学校的时候,每天变着花样做好吃的,用青花瓷碗为记号,希望父亲可以吃到。

为了制造与父亲的相遇,母亲在父亲送学生的路上等着。

就这样,父亲和学生们在山脚下走着,母亲远远的在山上树林里悄悄的跟着。

一次,两次,三次……母亲终于和父亲“相遇”了,两人侧目相视,点头微笑,满屏心动。

这次的邂逅让母亲高兴坏了,父亲不但亲手递给她丢下的篮子,还向学生打听她。

所以当父亲来母亲家里吃饭的时候,母亲格外的上心。

一大早就起来生火、烧水、洗菜、做饭。

然后穿上了那件红棉袄,扶着门框笑着迎接父亲。

而这一幕,对父亲而言就像是一幅画,那因爱而绽放出的光彩,随时间流逝却愈加难忘。

爱情的种子疯狂的破土而出,开始在他们之间肆意生长。

母亲和父亲约好,下次来给他做喜欢的蘑菇馅蒸饺。

可是,这次母亲没有等来父亲吃饭。

父亲被当做“右派”带走了,临行前,父亲来告别,约定腊月初八回来。

为了让父亲吃到饺子,母亲提上盛着饺子的青花碗跑着去追马车。

翻山越岭抄近路,可还是没有赶上把父亲带走的马车。

母亲没有放弃,她记着和父亲的约定,就算大雪纷飞,也一直在回村的路口等着父亲。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唯一没有变的就是在路口等父亲归来的母亲。

多年后,母亲终于等来了父亲,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分离。

《我的父亲母亲》上映于1999年,20年过去的今年再看这部电影,它带给小编最大的感受就是绚丽和简单。

这两个相反的词语用来形容该片再恰当不过了。

绚丽的色彩是该片带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

张艺谋是一个善于用色彩讲故事的导演,《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的运用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

张艺谋用颜色诗意的塑造出一个个美好的画面。

金黄的树林,湛蓝的天空,皑皑的白雪。

导演更是独具匠心,用颜色来表达人物的感情。

本片的以彩色和黑白为基本色调,与大多影片不同的是本片黑白代表现实,彩色代表回忆。

因为在老年昭娣的眼中,失去丈夫的现在就如同黑色,而那段浪漫的过去就如秋后山林的黄叶一般,斑斓甜蜜。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导演对红色的应用,张艺谋偏爱红色。

不管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串,还是《红高粱》中的红背景,红色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而红色也是该片的灵魂,代表着对爱情的热烈,更代表了对爱情的执着。

母亲初见父亲时穿着红色棉袄,红得灿烂如花,热情又美丽,暗示着爱情的到来。

母亲亲手织的红挂在父亲教书的教室梁上,对于母亲这块红表达她对爱的向往和憧憬,而对父亲更多的是陪伴。

而在父亲走后,母亲站在雪地里执着等待时,也是身穿一件红棉衣,这红不仅是对爱的期望,更是对爱情的坚持和执着。

电影中,镜头最多的是母亲奔跑的画面。

初见父亲,激动的跑回家;学校盖好了,跑去听父亲上课。

和父亲在路上遇见,欢欣雀跃的跑起来;得知父亲回来了,拖着病重的身体跑去见父亲。

而最让人动容的就是知道父亲走了,母亲穿上父亲喜欢的红棉袄,带上红围巾和父亲送她的红发卡跑着去追赶马车送饭。

母亲奔跑着,那流动的红色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一下就戳中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就如网友说的,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演绎出了最动人的中国爱情。

而这份动人的爱情却很简单,就是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男孩,一爱就是一辈子。

镜头里的他们,没有牵手,轻吻,更没有山盟海誓。

有的只是一听四十多年还听不够的读书声。

有的只是大雪中为爱的奔跑和等待。

有的只是修好的青花碗和找回的红发卡。

还有那亲手织的白布和十几公里路的陪伴接回。

因为。

我在这条路上等了你很久,终于把你等来了。

现在你走了,我也要陪你从这条路上走回来。

而现实中,我们却越来越难以找到这样纯粹的爱情。

很多时候,爱情被附加上太多条件。

如果你想寻找那份简单的爱情,不妨看看这部电影。

去感受这久违的,

始于心动,恋于时光,长于风雪,执于枯骨的感情。

THE END
*
*
*
*